發菌培養室(棚)事先進行清潔處理,并按計劃整理地面兌配百病去無蹤及賽百09等藥物進行地毯式噴酒,并密閉培養室(棚),2天后即可將菌袋移入進行發菌管理。菌袋的排放,視當時溫度的高低而定,溫度低于18℃時,可以排放6~10層,或可適當加高。發菌期間應調控溫度在22~25℃;空氣濕度在75%左右;每2天左右通風一次;并密閉光線。培養第3天,接種塊即可萌發,10天左右長的很快,里面有熱量產生,排出二氧化碳,發菌10天以后,應逐漸加大通風量,并可適當降低溫度;發菌第20天以后,由于菌絲的活躍程度達到高峰,生物量的加大使菌袋內品溫亦達到最高,所以,應加強通風管理。發菌期間,結合管理,應將檢查剔雜作為重點,發現諸如紅、黃、黑、灰白等色澤各異的污染菌袋踢出,另行處理。

1.發菌培養室(棚)事先進行清潔處理,并按計劃整理地面兌配百病去無蹤及賽百09等藥物進行地毯式噴酒,并密閉培養室(棚),2天后即可將菌袋移入進行發菌管理。菌袋的排放,視當時溫度的高低而定,溫度低于18℃時,可以排放6~10層,或可適當加高。發菌期間應調控溫度在22~25℃;空氣濕度在75%左右;每2天左右通風一次;并密閉光線。培養第3天,接種塊即可萌發,10天左右長的很快,里面有熱量產生,排出二氧化碳,發菌10天以后,應逐漸加大通風量,并可適當降低溫度;發菌第20天以后,由于菌絲的活躍程度達到高峰,生物量的加大使菌袋內品溫亦達到最高,所以,應加強通風管理。發菌期間,結合管理,應將檢查剔雜作為重點,發現諸如紅、黃、黑、灰白等色澤各異的污染菌袋踢出,另行處理。
菌絲后熟發菌管理中,有一個菌絲后熟的問題,至今未被人們所認識和應用,使得不少栽培效果難以達到理想;基本操作是:一般經約40天左右,即可完成發菌,此時,不要急于進入出耳階段,調控溫度濕度等條件,使菌袋繼續進行發菌,亦即轉人后熟期,目的是使之最大程度地繼續分解基料營養、增加生物量、儲備出耳能量,以達到旦進入出耳管理,即可形成爆發出耳的生產效果。一般條件下,可盡量降低溫度和濕度,強化通風,約經15天左右,溫度低時可延長至20以上,即可轉入出耳管理。
2.出耳管理(1)出耳將立式菌袋間隔20厘米左右單層排于地表,切割V形口使之周身出耳的方式,該種栽培模式的最大優勢就是不需建造菇棚不用通風和光照管理,節省前期投資和減少用工量,但是,由于露天栽培,病蟲害相對較多,水分管理也成為管理重點,因此,必須設立噴水管道,根據氣候條件掌握噴水次數和噴水量。
當耳片長至2厘米左右時,應采取“蹲耳”的管理辦法,即停止噴水2~3天,使之處于發干、皺縮的狀態,達到蹲苗的效果,此后,再正常用水,可以在提高木耳抗性的基礎上,最大限度地減少病害滋擾并且可以穩定和增加產量。
近年研發實踐中發現,耳片小、葉片薄、朵形小的木耳,受到部分消費者的熱捧,在市場上的售價高于常規大朵形木耳的30%左右,我們根據該間題進行了研究:將切割V形口改為刺孔出耳方式,效果錯,方法是:計劃將菌袋切割10個V形口時,改為用直徑3~6毫米的鐵棒對菌袋刺孔15個以上,以求得多點出耳、朵形小、耳片小、但產量基本不減等生產效果,試驗結果令人滿意。是否可以該種改革,各地應根據具體情況,不要一刀切。
(2)采收一般情況下,黑木耳從現出原基到采收,約需20天左右;當發現木耳背面白色漸重、正面耳基處出現白色時,即可確認其已經成熟,當及時采收;若收獲偏早,盡管木耳質量高,但影響產量,如采收過晚,不但降低產量、影響質量,而且還會因大量彈射孢子招致病蟲,甚至發生流耳,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采收時,應從基部采下,既不要留下耳基,又盡量不要帶下基料
(3)制干采收后的鮮耳,應及時進行干制處理。春栽木耳時,可利用陽光曬干,方法是將木耳單片擺開,盡量不使重疊,以防粘連;秋季出耳如遇連陰天,應采用烘干方式。注意木耳的運輸包裝,應以硬紙箱為好,不要使用麻袋或大塑料袋,以免破碎后影響其商品率。